学校首页|English

课程大纲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课程大纲 > 正文

《政治经济学B》教学大纲(金融学专业2012版)

发布人:日期:2013-09-09 12:12:01浏览数: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

政治经济学B

课程编号

0220212630

适用专业

金融学

先修课程

邓小平理论等

32

2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课程结构体系。

(2)掌握劳动价值论。对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能熟练掌握和运用。

(3)重点掌握价值规律。掌握价值形式的发展,以及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4)掌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了解劳动力商品,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5)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重点掌握资本的本质、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6)掌握资本运动的规律,重点掌握社会资本运动的规律,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7)掌握剩余价值分配理论,重点掌握平均利润的形成与生产价格理论,了解商业利润、利息理论和地租理论。

(8)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重点掌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特征和作用。

(9)掌握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10)掌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11)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12)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性质和特点,了解市场体系结构、市场机制的含义、类型和功能以及市场秩序的规范。

(13)了解企业的性质、特征与类型;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重点掌握国有企业改革必要性和改革目标、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家队伍的培育。

(14)了解国民收入的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核算方法;重点掌握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最终用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关系。

(15)了解社会主义保障的功能及模式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程和主要内容

(16)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重点掌握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7)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重点掌握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和战略、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经济发展。

(18)了解宏观经济的含义、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条件与失衡的原因、总量均衡与结构均衡的关系;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及其转变以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方式、手段和政策。

2.能力目标

(1)《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说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性,帮助青年学生初步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学习政治经济学可以增强学生利用经济规律的自觉性,减少经济活动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

3.情感目标

(1)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学习政治经济学可以使青年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理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3)通过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一定社会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前:学生应事先预习所学内容,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广泛查阅相关文献,深入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与学习,掌握教材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

课程中:能根据预先学习内容和资料的积累与整理,积极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并善于在教师的启发中拓展思维与视野,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后:查漏补缺,对课堂理解不透的地方通过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讨教与讨论、通过网络查询等多种方式积极将问题消化在当下,不留尾巴;对课堂知识感兴趣的地方深入挖掘,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体系;学会将课堂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学时及进程安排

序号

教学模块

主要教学内容

学时

1

导论与商品货币理论

第一章: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2

第二章: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基本类型及其充分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货币的本质及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与商品经济基本经济规律

2

序号

教学模块

主要教学内容

学时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

本章阐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理论。首先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然后阐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以揭示资本增殖的秘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质及不同所有制下的特性,工资的本质和具体形式及其国民差异。

2

第四章:资本积累

本章重点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的内涵、特征,揭示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及相对人口过剩的关系,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以及它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

2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本章重点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包括单个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运动。考察单个资本运动过程时,主要阐述单个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以及单个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时,主要揭示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资本顺利运行再生产的各种条件。通过分析资本流通过程,阐述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所用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所存在的各种矛盾。

2

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分配和消费

本章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讨论仅限于剩余价值的分割。资本主义消费关系也是本章讨论的范围。主要内容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生息资本和利息;资本主义地租和资本主义消费关系。

2

第七章:垄断资本主义

本章主要论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及其新发展,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与主要作用,从而揭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2

第八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本章从国际分工出发,阐明国际价值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而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国际分工的日益专门化,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代国际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而处于两大趋势之中的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是本章重点阐述的内容。

2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章在阐述一般市场经济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间接调控为特征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1

第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条件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并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类型予以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分配制度亦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1

第十二章第一节: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时着重阐述市场体系的含义和关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性质和特点;市场体系的结构

1

第十二章第二、三节:市场机制、市场秩序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本课时着重分析各类市场起作用的内在机理:市场机制。在厘清市场机制含义和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市场机制的八大功能;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起作用的根本条件,而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保证市场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

1

第十三章第一、二、三节:企业及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又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本课时阐述了企业的性质、特征与类型;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公司制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及核心;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目标。

1

第十三章第四、五节:企业经营机制及企业家队伍

本课时主要通过对企业经营目标的阐述分析了企业经营机制,并指出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意义及目标;企业家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家及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对现代企业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家市场的建立与企业家队伍成长条件的具备亦是本课时研究的重点内容。

1

第十五章第一、二节:社会保障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本课时主要论述社会保证的含义、功能和模式;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

第十五章第三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本课时在分析传统保障制度的弊端的基础上指出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分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失业;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

4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关系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本章将社会主义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总量均衡关系和宏观调控理论,着重阐述宏观经济的关系、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均衡的条件、失衡的原因、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及其转变以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方式、手段和政策,以揭示国民经济顺利运行的规律性。

1

第十四章第一、二节:国民收入的核算和分配本课时首先考察分配的对象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然后讨论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社会各经济主体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具体形式和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

1

第十四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本课时着重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性质、特征和作用,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消费需求的构成,并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

1

第十六章第一、二节: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本课时主要阐述和分析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经济发展的含义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1

第十六章第三、四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课时在分析产业结构含义的基础上指出了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和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意义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本节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提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1

第十七章第一、二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本章主要讨论了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概念,指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和国际价值论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内在要求。

1

第十七章第二、三节: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和战略以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本课时在分析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应实施全开放的政策,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技术交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

1

第十七章第四节: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经济发展

本课时阐述了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和带来的挑战;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以及提高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对策。

1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讨论、视频教学、分组讨论、现场参与及研讨式等方法和手段。

2.教学策略:

(1)课堂讲授:主要体现在课程基本理论与知识点的教学上

(2)案例讨论: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部分的教学上

(3)视频教学:主要体现在课程文献与资料的展示

(4)分组讨论:主要体现在需要竞争与合作的教学内容上

(5)现场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学互动上

(6)研讨式: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深化上

五、学生学习成效评估方式

1.考试60%

2.平时40%(考勤:10%,作业:10%,小组讨论/报告:20%

注:考勤标准:

1次不到扣考勤分3分;

2次不到扣考勤分6分;

3次不到者考勤分为0分。

作业标准:

1次未做扣作业分3分;

2次未做扣作业分6分;

3次未做作业分为0分。

小组讨论/报告:

(1)分工内容完成小组组员获基本分10分;

(2)分工内容未完成小组组员基本分酌情减5-10分;

(3)各小组资料提供者可获贡献分2分;

(4)各小组资料汇总及发言人可获贡献分3-5分,具体加分视发言内容而定;

(5)设互动分3分,授予与其他小组有讨论互动的小组。

六、选用教材

马伯钧.政治经济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

七、参考资料

[1]张思锋.政治经济学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2]吴树青等.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3]马克思.资本论(123)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4]洪银兴.现代经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5]魏杰.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6]胡代光,高鸿业.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7]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1.

[8]高峰.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运行特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9]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三联书店, 1990.

[10]熊彼.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相关网站与主页

[1]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

[2]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

[3]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大纲起草人:叶菊华

参与讨论人:肖向东

系(教研室)审核人:李建军

学院审核人:李一文

上一条:《国际经济学B》教学大纲(2012版)

下一条:International Finance (Bilingual) Syllabus(2012版)

【关闭】